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为了解评估疫情对电工企业的影响,了解经济一线真实现状,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简称“中电协”)面向会员企业发起“制造企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情况问卷调查”,适逢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中电协及各分支机构克服时间紧、难以深入一线企业等困难,全力做好调查工作。2月13日~2月22日,共回收问卷248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
一、基本情况
参与调研企业涵盖发电设备、高压开关、电站锅炉、电力电容器、变压器、电控配电设备、通用低压电器、电力电子、防爆电器、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电器附件、防爆电机、中小型电机、电动工具、电线电缆、铅酸蓄电池、工业锅炉、变频器、电工合金、水电设备、内燃发电设备、焊接材料、绝缘材料、热缩材料、电气设备机械结构、微电机、绝缘子避雷器、牵引电气设备、燃料电池、智能电网设备等电器工业主要分行业;企业规模涵盖大、中、小、微企业;企业性质涵盖国有、民营、三资、股份制企业;企业所在地区包含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陕西、上海、四川、天津、云南、宁夏、内蒙古、浙江和重庆共25个省(市、自治区)。
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电工企业开工普遍延迟,但在2月底前将陆续复工。截止2月13日,复工企业占比为46.47%,而计划在2月底前复工企业占比44.81%,8.72%的企业将于3月后复工或暂无复工计划。此次疫情对电工企业经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3.48%的企业认为受影响巨大,36.52%的企业认为受影响一般。
二、疫情对电工企业产生的影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短时间内对大多数行业造成一定影响,电工行业也不例外。据调查结果显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工延迟,工作效率受影响。为防控疫情蔓延,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延期复工的通知,电工企业的复工复产时间普遍延迟。同时由于员工没有全部到岗,使得部分日常管理工作安排的效率和质量较正常时期有一定差距,目前复工企业多数采用轮流值班、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工作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2)交通限制致物流运输困难。疫情发生后,物流运输尤其是省际间的物流基本暂停,对生产活动造成明显影响。原材料、零配件、外协外购件等运输不畅,导致生产难以保障;另外已销售的产品难以交付,设备调试安装人员难以到达现场工作。
3)上下游相互影响,供应链难保障导致业务受阻。受疫情影响,生产原材料、设备采购和运输供应一时难到位,上游企业影响下游企业的工作进度。电工装备制造业普遍有复杂的产业链,由于各地疫情不同,停工复产期限不一致,上下游企业间生产供应的匹配难度明显加大,破坏了部分较脆弱的产业生态。
4)企业经营性现金流有一定压力。由于现有的订单大概率会延期,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较大的损失,货款无法及时回收,并存在贷款还款压力。在不能全面开工的情况下,员工工资社保、设备的维护、厂房的折旧等各项运营成本不变,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疫情结束后,也会面临原材料短缺导致成本上涨的资金压力。
5)对海外市场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竞争对手夸大疫情影响等原因,部分海外业主更倾向于暂停或减少与中国公司合作,导致海外市场开拓工作受到严重影响。随着PHEIC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在建项目履约或将受影响,项目所在国海关可能对中国企业出口货物进行更加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引起清关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甚至无法顺利入关;同时,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制造可能存在较大的滞后风险,甚至不排除个别制造商陷入经营困难而导致无法供货的情况,都会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进度。
6)电力行业是能源型行业,国民经济受疫情影响,能源需求缩减,电力行业投资相应缩减,势必会对电工企业产生一定影响。预计全国发电量在一定时间内将会呈下降趋势,加上国内火电市场的萎靡,预计今年国内火电市场开拓越发困难。相比火电,风电、水电、核电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总体来说不受太大影响。
三、电工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指导下,各行各业加快了复工复产的进度。据调查显示,3月之前电工行业复工率将超过90%,但全面复产还困难重重。
除了企业现金流紧张、运输途径受阻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等突出困难,还有存在以下实际困难。一方面疫情影响导致人力不足。春节过后,虽然企业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复工,但到岗人员复工率并不高。为抗击疫情,许多地区对人员流动控制严格,且要求外地返回工人需要先自我隔离14天。这不仅阻断了人员的流动,而且即便能回到企业的员工,短时间内也无法回到生产一线。另一方面复工复产企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而目前这些物资市场供应仍存在较大缺口,难以保证充足的供应。电工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协作性强、劳动力相对密集,对于如何科学防疫,保障全员安全仍是难题。
四、电工企业应对之策
大部分调研企业都表示,此次疫情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运营管理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亟待改进,“后疫情”时期,企业将采取积极补救措施。
1)多种渠道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疫情发生后,订单预期普遍减少,不少企业表示将积极开拓除传统市场外其他渠道获取生产合同。
2)加强外部资源协同与合作,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对外协制造厂家的资质和能力进一步严格审查,提升其对环境及风险的应对能力。有企业表示将改变关键的原材料、零部件“零库存”模式。另外有企业表示未来原材料供应商需要多地选优,不能集中在某个地区,以防突发事件造成原材料供应困难。
3)强化精细管理。多数企业表示将进一步精细生产作业计划,为如期兑现合同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全员效率,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
4)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包括管理、生产、营销、客户等各平台)。超半数企业认为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必要手段,远程协作是发展方向;网络化有利于弥补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足,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享。
5)更加务实地推动智能制造。不断提升生产制造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和更新,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聘用更多高技能和多技能的工人,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劳动力的波动。
6)创新产品服务。疫情的发生,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资源依赖重的、作业模式落后的、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必将被淘汰。不少企业表示将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积极实现从设备供应商向系统集成商、客户服务商的转变。
7)寻求政策支持。超过一半的企业积极主动留言,期望政府在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融资支持、提振消费者信心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京ICP备1805738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46号
版权所有:北京指尖墨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