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公共隧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是城市公共管理和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已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根治城市病 创新引领可持续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镇化取得巨大进展,城乡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成为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居民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同时,城市建成区土地资源紧缺和人口净流入也成为国内大中型城市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
以往,每当城市出现内涝或者“马路拉链”等现象时,社会各界总会呼吁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说明它已成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逐渐被群众所了解和关注。如何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
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第一,综合管廊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给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设施建设、维护和检修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第二,设计达到要求,还可以作为地下人防,具有一定的抗震减灾作用;第三,避免传统方式过于频繁地挖掘路面、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从而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第四,由于地下管线错综复杂,不同部门对路面重复开挖,难免会损坏市政设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避免出现挖爆燃气、给排水管等现象;第五,保持了路面的完整和美观,提高了各类管线的耐久性;第六,所有管线入廊,避免与城市绿化和建筑物的碰撞,美化了城市景观,节约了城市用地等。
同时,随着城市地下管廊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在优化。综合管廊的应用建设,让城市不再出现内涝,避免水浸街的城市建设短板,高效协调发挥城市自身的蓄水能力,对短时间强降水“就地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可以避免埋设线路或者市政维护导致的反复开挖,从而加速地下管线建设以便应对持续性强降水,甚至能布局更加智能的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城市也有了新定义。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化城市架构,能高效提升城市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如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区地下综合管廊抗灾功能在台风“天鸽”中突显。14级强台风“天鸽”导致珠海城市内涝、大面积停水停电,城市恢复正常运转周期较长,但拥有地下综合管廊的横琴区一夜之间恢复运转,生产生活井然有序。
助力大湾区 中冶空港展雄姿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两区九市”组成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空港新城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起点。项目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综合性、复杂性极强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具有项目间工程界面多、相互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建设期内规划调整多和工期紧、受天气影响大等特点。
二十冶集团作为中冶集团新兴产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开拓者、先行者,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上海宝钢建设(供工业生产专用大型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到2013年湖南常德大道建设(首个将工业化成果转化为民用产品的重点项目)再到2010年横琴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第一个获“鲁班奖”的综合管廊项目),在建设实施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建设施工经验。根据空港新城综合管廊项目特点,二十冶集团第一时间配置了由精兵强将组成的优秀管理团队,谱写地下综合管廊进入改革开放最前沿一线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高站位 高起点 高标准
二十冶集团充分发挥EPC(工程总承包)一站式服务的优势,以先进的设计理念统筹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及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通过借鉴采用横琴地下综合管廊“深厚软土地基市政道路工程地下构造物综合技术”等科研成果,确保深基坑开挖的安全稳定、地下结构施工质量及进度受控。通过将设计、采购、施工这三大重要环节紧密衔接,对设计策划进行分解,对重大设计要求与调整及时与施工单位沟通协商,优化设计,解决施工过程难点,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内部自主协调。通过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优势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以综合管廊智慧管控系统统一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配套建设GIS(地理信息系统),具备信息化、网络化、空间可视化、智慧化等特征,通过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管理等完整数据生命周期链条,实现对综合管廊的在线集中监控和运行管理等功能。
创新性 引领性 先进性
根据空港项目地下空间利用率、防灾抗灾能力、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对地下综合管廊耐久性要求的高标准,结合该工程所在水文地质环境的技术论证,以及综合管廊本体结构在承载力、稳定性和抗浮等力学极限要求以及控制结构变形、抗震、抗裂等使用要求,从防水防渗的有效性方面,采用自防水混凝土、合理的混凝土级配、优质的外加剂、合理的结构分缝、科学的细部设计以及外包防水卷材并辅助保护层等技术措施来解决综合管廊钢筋混凝土主体的防水防渗问题,从而有效地消除钢筋混凝土因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再拔高 再拔尖 再提升
空港项目建设体量大、工期紧、参建队伍多且多为交叉施工,同时作业界面小,施工中多涉及到深基坑、下穿等实际情况,导致地下综合管廊在建设中模板支撑部分施工较为困难且工期较长。项目团队经过多渠道研发测试,不断创新理念,因地制宜采用多项新技术应用于施工建设:
采用新型模板支撑方式即“综合管廊滑动模板技术”。舱体侧墙和顶板均使用定型模板,侧墙和顶板各为单独支撑体系,侧墙支模采用滑模方式,顶板支模采用成品铝模加内支撑方式,待混凝土施工完成,侧墙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就可对侧墙模板进行拆除,通过导轨快速周转到下一施工段,形成模板早拆体系,达到节省工期、降低人工成本、绿色施工等效果。同时,借鉴地下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滑动模板的施工经验,目前针对“综合管廊滑动模板技术”已完成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通过对成品定制化模板的加工要求、施工工艺、模板支撑要求、拆模要求以及模板材料周转方式等进行总结,计划完成一套针对地下综合管廊滑动模板施工的省部级工法,为其他项目提供更多模板施工经验。
在管廊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全面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三维施工模拟与技术方案的结合,利用BIM技术模拟,深化设计、管线综合、资源配置、进度、三维模型等应用,提前发现施工过程和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因设计偏差导致返工。同时,为实现各种管线入廊,提前进行管线碰撞检查,达到优化管线布置、降低成本、节省工期、提高质量、绿色施工等效果,以技术创新引领,筑造精品。
立足于“智慧城市”和“互联网+”,利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了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建立智慧工地云平台和智慧工地手机APP,实现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实时全面管控的协作平台。同时,智慧管廊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GIS等先进技术,在综合管廊配置巡检机器人,搭载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惯性陀螺仪,配置有毒有害气体、烟雾、光照度、温湿度等传感器以及定位装置系统,及时掌控地下综合管廊环境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数据处理、实时定位以及立体展示。在危害报警联动后,机器人可迅速到达事发点,并采取快速有效的处理措施。
有制度 有执行 有创新
为提升项目在深圳空港片区的企业窗口形象,全面贯彻落实扬尘治理“七个100%”,勇担央企社会责任,全力以赴打赢蓝天保卫战。
鉴于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难度大,项目部编制了《基坑支护安全施工专项方案》,建立了“支撑、执行、保障、监督”四大安全体系;与业主方联合举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创新开展“安全行为之星”活动,通过观察员和群监员的考核积分兑换,让一线施工人员主动增强安全意识,使作业行为规范、工程建设有序、文明施工常态化。
党建带工建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两学一做 聚组织合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球最大国际会展中心的市政道路配套建设,业主单位宝安区工务局联合施工单位二十冶集团、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共同成立中共深圳市宝安区空港新城项目组临时党支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学习新党章等专题活动。
在工程例会中,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带工建”实现资源共享、相互沟通、共同探讨、统一部署、工作共抓的互融局面,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临时党支部深入开展支援帮扶,走进社区,打造和谐建设环境。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临时党支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学在新处,干在实处,始终强化党组织先进作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
为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引导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向党组织靠拢,临时党支部将技术骨干培养成积极分子及重点发展对象,并组织宝安区福海街道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需奋蹄。二十冶集团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朴实厚重的精神,在中冶集团的区域布局要求下,以大环境、大市场、大平台为发展方向,依托中冶集团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 “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战略新定位指引,秉承中冶集团地下综合管廊、美丽乡村和智慧城市等新兴业务市场的战略定位,以大国工匠精神,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以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全力以赴打造这座地下“宫殿”,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之城的“智”造典范。
用“心”创“新” 宝安区住房和建设局开创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
大空港新城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重点项目。作为服务于全球最大国际会展中心的市政道路配套建设,空港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得到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领导和以区住房和建设局、区工务局为代表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在宝安区委、区府,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指导下,区住房和建设局围绕打造“深圳标准、深圳质量”, 以四大举措开创政府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为抓手,在市场引导上做文章,通过“完善制度严监管、压实责任抓治理、攻坚克难促提升”,全力服务“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统筹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和施工安全管理标本兼治,打造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开展党建+活动,将红色基因注入施工现场,构建政府、企业、项目三级联动智慧工地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抓好绿色建筑发展、装配式技术建造、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落实“七个100%”, 加强扬尘治理防控等相关工作,高标准持续推进建设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格局。
作为经济、产业、人口大区,近年来,宝安区以“大空港区”项目建设为核心,成为深圳“创新、创业”的经济新引擎,被赋予国家未来产业创新集聚区、粤港澳协同发展引领区、前海战略拓展区等使命。聚焦城市建设高峰,宝安区住房和建设局以“安全”为基石,着力抓好综合整治、深化专项检查、加强监督执法、活化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多措并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和“四不两直”原则,制订“数字化、责任化、表格化”排查整治方案,推进实施工程管理提升;组织开展建设工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百日亮剑”行动暨秋、冬季大排查。以施工现场实体隐患和从业人员行为检查为重点,对深基坑、起重设备、高坠隐患、消防安全等重大危险源和风险点实施专业化动态诊断巡查和专项检查。
以“党建”进工地、党建带动工建,以“红黑榜”建设为抓手,以“工地现场和招标市场联动”为主线,以诚信体系和智慧工地建设并举为突破,推行建筑工地实名培训、上岗和管理。坚持工程管理服务创新,倒逼建筑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推进工程管理现代化。
创新并持续开展“十百千万”系列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即10场安全主题文艺演出送工地、100场安全培训和100场安全主题电影进工地、1000份体检送工友、1万份安全教育手册免费发放;组织开展零星工程监管培训进街道活动,切实提高基层城建部门及物业公司安全监管技能;启动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有效弥补不足。
未来,该区将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张网”,建立智慧建造、智能监管、智能监测长效机制,实现由“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更大贡献。孙武 蔡伟
版权所有:北京指尖墨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