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环卫】市民对话一把手: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更新时间:2019-01-21 09:49:07点击次数:864次字号:T|T


    今晚19:30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系列访谈节目演播室,以“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主题,介绍了2018年北京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所做的重点工作。新的一年将继续多管齐下,精细施策,真正把北京治理成全国首善之区。

    以下为“管城理市”根据访谈内容独家整理的访谈实录:

    1.主持人:孙主任,您好!城市管理可以说事无巨细,往往体现在市民生活的细节中,所以跟您对话大家的关注点也特别具体,比如最近有不少市民朋友就发现大街上的一些电话亭、果皮箱上多了个二维码,想问问您这里面有什么名堂?这个二维码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

    孙新军:您说的电话亭、果皮箱,还有邮筒、公交候车亭、交通护栏等,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城市家具”,共有9大类、20个品种、50多万件,按需求摆设在城市街道上。这个二维码就是它的“数字身份证”,一物一证,明码标注。其后台直通设施的权属单位,如果设施有问题,一扫码,就能很快找到“主儿”,谁的孩子谁抱走。

    目前我们已经在550多条主要道路上约6万件“城市家具”上贴上了二维码,并且要逐步推开,做到全覆盖。

    主持人:那一旦路上这些设施出了问题,具体是由谁来发现解决、怎么解决呢?

    孙新军:网格员。全市目前有4000多名专职网格员和几万名兼职网格员,他们每天都在自己的辖区里巡查,发现问题就上报到我们的城市化管理网格系统里来。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网格,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个网格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孙新军:北京是超大城市,怎么下手呢?我们把城市进行切分,做成一个一个网格单元,只要每一个网格的部件和事件管好了,全市也就管好了。这有点像做微积分,把大分小,再由小及大,再连成大片。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系统已经覆盖16区、300个街道乡镇、6000个社区村和567万个城市部件。这里的部件,就包含我刚才提到的各种设施,是静态的。而事件,是单元里发生的不正常的事,是动态的,像乱摆摊、乱停车等。每一个神经末稍有异动,只要网格员是负责任的,都能反映上来,进入处置流程。

    这个处置流程具有快速响应的机制和闭环运作的规则。从投诉-派遣-作业到反馈环环相扣并且有时限要求。原则上“进网”就不能“漏网”。这里有两个责任是明确的,发现不了是网格员的责任,处理不了是单位的责任。今年网格案件400万多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城市管理力量下沉,使街道一级的力量得到加强,微循环处理解决了绝大部分网格投诉。

    我们对历年来的5000万件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筛选高发、频发的共性问题,提炼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预判、预防和补短板,降低其发案强度。对痼疾顽症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区级解决不了的,由市级力量来解决。

    2019年我们要对全市的网格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提升,叠加更多的管理数据,在操作上更加扁平化、简单化,提高投诉的精准度和处置效率。

    每一起投诉都是一个民怨,都是群众的痛点。痛点越多,城市病就越重。我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管城理市理念,围绕民生“五性”需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法律的、政策的、行政的、技术的、市场的,多管齐下,精细施策,真正把北京治理成全国首善之区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2.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的是网格员主动去发现、反映、处置问题的一个过程。那如果是市民发现了身边的环境问题,应该找谁反映和解决,也是找这些网格员吗?

    孙新军:不一定,按照市委街乡吹哨、部门报道的部署,我们选派了1.6万余名街巷长、招募了近3万名小巷管家来及时发现、解决百姓身边环境问题,他们与网格员互为补充。

    老百姓在家门口发现乱停车了,乱倒垃圾了,有人私搭乱建或开墙打洞,可以到胡同口,查看街巷长公示牌,上面清楚地写着负责这条胡同的街巷长的名字和电话,一个电话就能反应问题。这样的街巷长公示牌在全市一共有2.33万块。街巷长们每天还要在自己负责的“片儿区”巡查,随时发现问题,能解决的当场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回去“吹哨”。这是为街道赋能的一个新举措。街巷长制类似于河长制。

    还有可能,您这刚发现问题,拐弯就遇到小巷管家。小巷管家您肯定熟悉,因为就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您把问题跟小巷管家一说,小巷管家就会接下来进行跟踪处理。小巷管家是城市管理的志愿者,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在家门口,做身边事”。这是我们鼓励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家园“共治”的一个新尝试。别小看小巷管家,必要时他能调动街巷长。

    今后,我们还会尝试将街巷长、小巷管家的工作和网格化工作相互衔接,进入统一的解决体系。希望大家都能加入到我们小巷管家队伍,加入我们管城理市志愿者队伍,一起管理我们的城市。

    3.主持人:通过孙主任的介绍,我们发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可以细到一个个小小的网格,那是不是还可以细到一层尘土的重量呢?开头的大数据短片中我注意到有一个这样的数据,就是道路尘土残存量下降了17.6%。孙主任,这个尘土残存量是怎么检测出来的?这个数值下降了17.6%,是什么概念呢?

    孙新军:马路扫得干不干净,不能停留在定性评价上,光凭感觉说服力不够。精细化管理必须有定量的标准。但对马路上的灰尘进行检测,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我们研发了一种特殊的中型客车,在车上安装了大功率吸尘器、称重器等等设备,用来取样和称重,就相当于是一辆“吸尘车”。这个车的吸尘率达到了98%,可以说基本上把路面上的尘土都能“吸”进来,之后再进行自动称重,得出数据。有了这种监测车,就让“干净”变成一件能够量化的事儿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以克论净”。

    目前,全市一级道路的路面尘土量值,从2008年的25克/㎡下降到了2018年的11.2克/㎡,而且还在逐年下降。特别是长安街,路面尘土量值目前是5.8克/㎡,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说路面尘土量30克/㎡以下,肉眼就不易分辨了,长安街是5.8克/㎡,可以说是非常干净了。达到了“席地而坐”的标准。

    这套道路清洁监测系统是国内首创产品,还获得了发明专利。这项城市管理的“黑科技”,为“美丽北京”提供了科技支撑。有了这套设备,干好干坏就不一样了。你扫得干净,得到的钱就多,扫得不干净,得到的钱就少,老扫不干净,就不让你扫了。让数据说话,让你心服口服。

    4.主持人:我们的城市路面灰尘少了,就像城市的面子更干净了,那么咱们再来看看“里子”,我们的城市管理是不是“内外兼修”呢,这就要跟大家说说公共厕所的话题。市民身边的公厕好不好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居民反映一些公共厕所“夏天臭、冬天冷”,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吗?

    孙新军:这个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不少市民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目前北京一共有2万多座公厕,数量世界第一,每万人6.7座,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可以说,“够用”基本上做到了。下一步要在“好用”上多下功夫。我们正在进行的公厕革命,就是要深化“便利、卫生、耐用、美观”,提高如厕体验。

    在除臭方面我们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一是在便器上加装水封装置,防止臭味溢出;二是在整个厕所采用主动式风道和新风系统,比如在东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中,就在公厕安装了新风除臭系统。在保温方面,我们因地制宜,在公厕安装保温墙、暖气或空调,提高公厕舒适度。我们还加装LED灯,增加了公厕亮度。因为有些大爷反映,上厕所他还要看报纸呢!

    另外我们还广泛应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比如气水冲、真空排导技术,节约了用水量、减少了抽运频次,解决了农村、城乡结合部旱厕改造难题;在平房区公厕安装便盆倾倒清洗一体装置,方便居民使用。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女厕的比例,减少女厕排队现象。 2018年,我们完成了580座公厕的品质提升改造,2019年还会再完成800座。

    其实北京的厕所资源还有很多,哪个宾馆饭店,单位机构没有厕所?但都内外有别,“肥水不让外人流进来”。

    这里我要表扬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有121家营业网点对外开放了公厕,叫劳动者港湾,门口贴上醒目的标志,欢迎大家大大方方的进去上厕所,去洗把脸,去倒杯水,还有微波炉能加热饭菜。我参加了建行的“劳动者港湾”的启动仪式,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出租车师傅、交通协管员都很感动。北京那么多银行,大家打打擂台,总不能让建行一支独秀吧。

    2018年我们选择了50条大街、近200家沿街单位开放了厕所,相当于凭空增加了200多个公厕,这是典型的“四两拨千金”。行业厕所开放也是共享社会的一个标志。

    借这次直播,我呼吁更多的机构能加入进来,打开方便之门,中国有句俗话“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5.主持人:我们再来看看网友发来的问题,有网友说:海淀区花园路这边一直没装路灯,一到晚上出门,就感觉特别不安全。希望能帮我们解决路灯的事儿。

    刚才网友提到的“有路无灯”的问题。孙主任,这个问题能为市民解决吗?

    孙新军:肯定要解决。北京的各种路灯有近100万盏,这绝对是个大数据。市民反映的“有路无灯”“有灯不亮”“有亮不够”这几类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们城市管理委一直在不停地解决。2018年,全市对174条无灯道路建设路灯近9000盏。这两年,还结合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作,对218条无灯路段补装了5000多盏路灯,照亮了百姓的回家路。

    2019年,我们计划在全市对100条无灯路开展路灯建设。还打算利用几年时间,开展一系列工作。一是要完成全市城市道路路灯补建,对城市道路、居住小区、公园、河湖水系、地下通道等现存的路灯问题,从百姓需求出发,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基本消除有路无灯问题。

    还有就是要解决有灯不亮的问题,对长期失管、建设不规范、无法通电的,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对路灯安装不规范造成亮度不够的,督促责任单位完成增设或整改。

    此外,我们还会继续提升人性化开关灯水平,天暗时早开晚关。2018年,我们延长照明时间将近133小时。2019年,还将在特殊天气,比如大雨、大雪、大雾这种影响大家正常出行的时段,及时开启路灯,保障大家正常出行。

    6.主持人:路灯为大家照亮回家的路,那么回到家中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温度了,这也是每到冬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今年寒流挺频繁的,暖气如果不热那就太糟心了。孙主任,今年咱们的供热是怎么来保障的? 

    孙新军:今年,我们遭遇了几次寒流,气温比较低、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供热保障工作确实压力比较大,全市城镇地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8.7亿平方米,比上一采暖季又增加了3000万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保证大家都温暖过冬,确实是巨大的考验。不过到目前为止,全市的供热形势还是比较稳定,群众有投诉,但比去年平均下降不少,我们时刻不敢放松。

    为了保证百姓温暖过冬,我们继续对100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进行了改造,解决了老旧管网跑冒滴漏的现象,消除了隐患。最近我们特意到这些改造过的小区进行了实地测温,居民室温都达到了标准,改造效果还是不错的。

    今年,在保障方面,我们“防患于未然”,也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提前落实了气源,确保不缺气、不断气,特别是对煤改气、煤改电的锅炉房和村庄,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改造后的供暖设施没稳定运行前,不拆除原有的供暖设施,同时也安排好了优质煤和液化气储备,保证不让一户挨冻。同时,我们还要求供热单位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对他们会进行严格的考核,把市民投诉率和考核、补贴挂钩,作为督促和激励的手段。

    7.主持人:也希望在您提到的这系列措施下,这份温度能切切实实暖到每家每户,暖到每个市民的心里。其实2019年接下来的时间咱们北京还有不少的大事儿、喜事儿,来延续大家心里这份热乎劲,延续北京的这份热度,在这方面咱们还会有什么大动作吗?

    孙新军: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都要举行一系列盛大庆祝活动。同时,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和亚州文明对话大会都要相继举办,这都是北京的喜事、美事、大事、盛事,好事连连。要开门迎客,就要在全城来一场大扫除,一次大装扮,确保环境干净整洁、气氛隆重热烈。

    我们已组成了专门团队,列出了“三线、四区、五环、多周边”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届时将花团锦簇、彩旗招展、华灯齐放、异彩纷呈。

    除此以外,我们还将继续在城六区及通州区开展739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街巷整体风貌,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同时,继续抓好回天地区、城乡结合部等环境薄弱地带的整治,使北京真正做到“有里有面”,首善宜居。

    8.主持人:刚才说到了今年咱们北京的大事儿、喜事儿多,不过最近就有一件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特别的大事儿、喜事儿,那就是春节了。说到春节,咱们的景观布置已经开始了么?

    孙新军:按照咱们老北京的传统,有一句话叫做“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今年的春节景观布置也是过了“腊八”就开始了。大家可能出门遛弯的时候也会看到,工人们已经开始陆陆续续挂灯笼、挂中国结。

    按照计划,全市将在“腊月二十三”之前,布置完成700条主要大街,还在各背街小巷、居民小区、街乡镇开展布置,达到春节氛围营造全覆盖,悬挂各式灯笼、中国结及其他装饰、灯饰,这个量达到40万余件,夜景灯带50万平米,景观小品近300处,数量比上一年度翻一番。大喜之年,我们要欢欢喜喜过大年。

管城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