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企业得益或受害于“微”时代,都是基于其快速的传播力及巨大的叠加效应。那些在自媒体+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的信息,能让再小的企业实现品牌的跨越式成长;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和竞争激烈的发展态势,企业危机已经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企业危机也上升到了2.0时代!
危机来了:有人选择沉默,不去回应!或是觉得事件本身的传播性不强,影响范围小,不会触碰企业的核心利益,不屑回应。或是影响巨大,但牵扯范围广泛,企业很难去解释,很多信息根本没办法公开披露,实则向公众表示沉默的同时,其公关部门做好隐性工作,见招拆招,将危机消弭于无形。沉默并不代表不作为,表面的平静是为了遮盖底下的暗涌。有人第一时间向公众发表声明,引导舆论,消除疑虑,以维护自身形象。有人花钱删帖,能删就删!有人扭转视线,进行目标转移、“祸”水东引,抛出与该事件相关的另一个主要矛盾,引出一个长期存在的大麻烦,进而分散自身危机的注意力,引导群众客观看待问题,从而博得更多中立正面的声音。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事实会水落石出,敷衍和不实是企业遭遇危机时的大忌,因为谎言一旦出口,就会覆水难收,恶劣的影响再难消除。有人选择感谢,对发现问题的每一个人表示感谢,用“我们对此感到……、我们正在进行调查、我们将会......”三句话给企业系上安全带。
做企业和做人一样,不管你做得再好、再牛,也有人不认可你,想办法黑你。很多企业都会在网络上遭到竞争对手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都是利用片面失实的语言诱发大众的一种负面情绪,然后再经过推测加工放大后传播,这一切的驱动力都是情绪的传染。在这个传播中,绝大部分人不会在意真相,只是喜欢相信文字所言。就像这两天在防水人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的、有鼻子有眼的消息(截至目前,涉事人企均未回应,是否代表没有任何行动呢?估计几方在私下有过沟通,或者形成了某种各自都理亏,所以不愿多说的默契)。
如今,传播力等同于影响力。通常,一则负面报道的影响力往往需要很多篇的正面报道去抵消。我们不能将这些“有鼻子有眼的消息”广泛传播的现象归咎于某一些公司或者某一些行业的道德水准,很多企业问题,实际上是行业问题,而行业问题的其本质是社会问题。
为什么会刷屏?因为涉及到钱,加之媒体本来就喜欢凑个热闹,转发着不靠谱的消息,甚至夹杂着一些点评和不靠谱的小道消息,把这个事搅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行业看客,认为消息会在自媒体+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以裂变的方式高速传播,于是像飓风一样,将多种多样版本的消息,今天吹到这儿,明天吹到那儿,一点都不嫌事大。一个企业的重大问题会引起一个行业的小“地震”,也会让很多无辜企业“躺着中枪”。
“微”时代,信息爆炸的速度非常快,但实际上消失的速度也非常快。消息不等人,危机公关的黄金时期——72小时理论也应改为24小时,甚至更短。24小时一旦过去,企业的危机会随着新消息的替代而成为旧新闻。如果企业能挺过72小时,对于旧闻就不必回应了。
最大胆的企业,哼哼那句“天空飘来五个字,全都不是事”,你会发现现在的危机很快就会渡过去,你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要死在胜利结束之前!
其实,我最想说的就是:危机公关的秘诀就是坚守企业责任和底线,让别人找不到硬伤。
版权所有:北京指尖墨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