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防水 > 正文

防水:谁“绑架”了行业标准?

更新时间:2020-11-02 09:15:22点击次数:12091次字号:T|T

行业标准被绑架,谁的利益最大化?

竞争对手被挤垮,利益联盟是一家!

绑架标准能赚钱,掌握行业话语权,

无序竞争在泛滥,谁能出来管一管!

——李书俊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搞研发,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是国内市场流行的说法,因此,标准制定也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掌握了标准,就如同掌握了行业制高点,掌握了“行业话语权”,其所代表的不仅是可持续获得的利润,还意味着领先的地位和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巨大渗透力。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无可厚非,但如果企业过度干预行业标准,以致使标准为了企业利益而“妥协”,那便是行业标准的灾难。不幸的是,我国目前许多行业标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全国性或地方性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本该担任行业标准的执行和监督职责,但一些不自律的机构往往站在企业利益一边,成为绑架标准的“利益联盟”。

行业标准制定有几种类型?

    据了解,我国标准的制定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由国家立项、国家出钱;第二类由国家立项但国家只出一半钱,剩下的由接标单位自行筹集,这另一半钱主要来自企业;第三类是国家制定标准计划,但经费全部由接标单位自行筹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标准制定属于第二种。所以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管由什么机构牵头,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标准制定受企业影响,这是通病。

谁在“绑架”行业标准?

    我国的行业标准原则上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四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行业标准制定应该是由相关部门和技术权威人士参与,但是在有些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打着没有经费的旗号,找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赞助支持。有的企业甚至会把标准写好,让其他人直接签个字就通过,这样,双方的目的都达到了。在行业人士看来,国家标准部门也有“苦衷”,没钱、没权、没人,号称“三无”,所以制定标准过程中与企业的关系比较微妙。

目前,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太依赖大企业,行业标准太多考虑到大企业的利益,往往缺乏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声音。行业内有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对大企业而言,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利益,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行业内,各项标准都有一些规模企业参与的身影,一些检测机构和科研机构、国家产品技术监督部门也会参与,最终由国家标准负责部门通过。虽然不能说为企业量身定做标准,但标准不体现企业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在我国,行业标准关键数据的改变,也被多名专家质疑为“被企业胁迫”。有行业专家表示,在国内行业标准讨论会上,经常能看到国外企业代表坐在那里,让他“很不舒服”,在征求行业标准调整意见的会议上,也经常见到一些规模企业的身影。征求意见就是一种形势,行业专家和人士提出的意见大部分不会被采纳,行业标准被个别规模企业“绑架”。

企业干预标准有何好处?

企业干预标准的好处很多。例如:参与行业标准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话语权,标榜自己为行标的制定者,在做业务过程中会占据有利地位。而标准化一旦提交审核成功,主管部门会在相应方面照顾行业领先者,作为对外交流的优先考虑。另外,标准制定中必然会涉及与行业内专家和政府人员交流,对于公司来说,这是很宝贵的人际关系财富,同时,一旦行标形成,国家就会推广,因此,谁首先了解行标或者是亲自制定行标,谁就能在市场变化中占有先机。

谁是“绑架”标准的利益联盟?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一些不自律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往往站在企业利益一边,成为绑架标准的“利益联盟”。众所周知,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承担着服务咨询、沟通协调等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运行中不断出现的相关问题也日渐引起公众注意。尤其是部分本属于民间性质的行业协会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监管中,与“公权”模糊不清。

 

行业协会角色异化的弊端与危害不可小觑。一是由于职责边界模糊不清,协会与公权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人事安排上的“潜规则”盛行,很多协会的负责人都是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退休官员担任,这已成为社会公众司空见惯的现象。

    业内人士称,申报标准就像申报课题一样,不同级别的标准会相应得到国家不同数额的经费支持,也包括企业赞助,有的标准经费高达几百万元,很多机构纷纷抢着申报标准,而具体能给社会带来多少贡献,没有过多考虑。

    部分行业协会的角色异化,根源在于社会管理的错位,以及与政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某些行业协会因为有公权力庇佑,不仅能规避有关监管,还助长了乱收费、谋利益的“底气”。

据统计,我国现有行业协会10万多家,其中官办、半官办的占大多数,一般由政府职能部门筹办,或挂靠在政府职能部门名下,其领导多由政府官员兼任或由退休政府官员担任。而对于行业协会的监管,则是一片空白。除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可以在登记环节对行业协会施以监管外,目前尚没有一部法律用以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这都给行业协会乱象产生提供了土壤。

除行业协会外,一些与标准相关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立场和定位也倾向商业利益。制定标准、检测、发证等都和政府利益相关,所以很多政府部门及其下设机构都愿意搞检测、搞标准。与标准相关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商业化之后,第三方检测的定位就变得微妙了,既要监督企业,又要和企业做生意。这类似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关系,一方面是依法审计进行监督,一方面还是有盈利性质的“服务”。现在,一些质检中心公开表示“要化监督为服务”,将“第三方实验室”延伸为企业的“第一方实验室”。如果监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难免就有利益冲突,有人就会在市场中浑水摸鱼,结果被摸去的是公众利益,破坏的是良性的市场规则和监管公信力。

行业标准为何被“绑架”?

现代社会,标准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就拥有了行业竞争的制高点。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搞研发,三流企业做产品,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生动描述。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关键是行业标准制定流程把关不严。按公众的理解,制定标准应该是一件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事情,应该从严把握。但是,行业的现实是,行业标准主要由相关企业牵头起草。这些企业在制定标准时,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现状,甚至行业内部分大企业把持标准的制定,抛开绝大部分行业内企业,仅仅根据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现状制定标准。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行业,作为打击对手,赢得竞争优势的工具,是这些企业制定标准的出发点,至于用户的诉求和期待,就被抛之脑后了。这样制定出来的行业标准,质量和权威性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避免行业标准被“绑架”?

业内人士表示,标准修订过程中,消费者的声音往往是缺位的,而企业有很大的冲动去控制标准,结果很可能就是企业的意愿反映出来了。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靠控制标准占领市场,挤掉竞争对手,这种市场竞争策略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是很不负责任的。

企业制定所属行业标准无异于自己出题自己考试,永远是满分!更准确的表达也许是自己制定标准,就是自己出题自己考试,然后自己阅卷,如此予取予求,不仅失去公信力,而且极易坑害公共利益。

也正因为如此,行业标准要想取得公信力,就必须在行业标准的制定环节坚持高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要反映本行业企业的现状,更要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的诉求,体现出标准的导向性。要避免行业标准被企业绑架,标准的制定应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主持,如果是事关百姓安全的标准,更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只有按照这样流程制定的行业标准,才能树立标准的权威性,才能凝聚各方共识,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

防水您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