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热点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24小时热点 > 正文

访江南水乡 觅悠悠宋韵 ——浙江绍兴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纪实之一

更新时间:2024-02-04 12:02:03点击次数:10707次字号:T|T
绍兴,是南宋的璀璨明珠;南宋,是绍兴的厚重底色。

绍兴古称越,秦置会稽郡,隋大业元年(605年)改越州。虽已有2500余年建城史,但“绍兴”其名,源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南下逃避金兵追捕的宋高宗赵构驻跸越州。次年正月,改元“绍兴”,取“绍万世之宏休,兴百王之丕绪”之意。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赐额“大都督绍兴府”,绍兴之名由此而始。

1982年,绍兴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从越国古都、南宋陪都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古城迭代演进,城址不变。走进古城,方寸之间皆有典故,只砖片瓦满是历史。千百年来,从敬畏、崇拜这座城,到建设、更新这座城,再到尊重、守护这座城,山、水、城与人关系演变的历史长卷在此徐徐展开。

一图再现宋城原貌

2023年12月15日,记者到达绍兴时已近傍晚,又恰逢小雨,撑着雨伞走在古城窄窄的巷弄之间,脚踩着青石板路,河中流水缓缓,岸边微风习习,湿润的寒意扑面而来,也裹挟着远处婉转动听的绍兴戏曲莲花落,令冬日的古城别有一番意趣。

在这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背后,是绍兴儿女千百年来对古城的悉心守护。据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绍兴市名城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绍兴古城仍完整保存越子城、八字桥等8片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团箕巷等2个历史地段,全长12.5千米的古护城河,传统与自然风貌区面积约占古城1/3。漫步绍兴城内,宋韵文化随处可见,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南宋时期的绍兴,其城市规模、布局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屠剑虹用一幅图解答了记者心头的疑惑。

在屠剑虹的案头,铺陈着一幅《南宋绍兴府城图》。这幅图耗费了屠剑虹和女儿5年的心血——查阅史料、实地踏勘、反复考证、不断修改,于2023年6月才正式发布。

“南宋时期,绍兴采用厢坊式格局,府城内有5厢96坊,有12处军营、110座桥梁、8大集市……”屠剑虹指着《南宋绍兴府城图》上一处处标注地点如数家珍,南宋绍兴城“鳞鳞万户”“栋宇峥嵘”的壮丽景象也随之浮现在眼前。

在屠剑虹看来,绍兴古城的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一是蠡城,奠定了城址的基础;二是罗城,奠定了城郭的基础;三是宋城,奠定了城市的基础。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越王句践之命,在今绍兴府山的东南麓,建设“句践小城”。在小城基础上,句践又在其东南兴建了“山阴大城”。

到了隋朝,越国公杨素在“句践小城”的基础上,修筑子城——内城;在“山阴大城”的基础上,修筑罗城——外城。至此,绍兴古城的范围基本确定。

南宋嘉定年间,郡守汪纲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修建工作,修筑城墙城门,修缮街衢街河,优化街厢街坊。通过这一轮全面系统的改造建设,城内的街衢、河道以及坊厢布局,大体都已确定,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宋城”。如今的绍兴古城,基本保存了宋代沿袭下来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河街纵横交错,坊巷里弄相间,九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除了基本的城市空间格局沿袭自宋代,就连许多桥梁、街坊的名称也沿用至今,比如八字桥、武勋坊等。可以说,如今的绍兴古城依旧是宋韵悠悠。”屠剑虹表示。

一河哺育“万桥之乡”

一河穿城过,石桥连两岸,两岸居人家,一城千年兴。

浙东运河穿城而过,勾勒出绍兴城市的生命线。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通江达海,西起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甬江并注入东海。它与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一道,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河而生的,便是桥梁。“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各式桥梁连街接巷,可谓“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据统计,绍兴全市各式桥梁数量超过1万座,古桥超过600座,因此,绍兴被誉为“万桥之乡”,也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走进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沧桑斑驳的青石板路、静静屹立的老桥以及运河两旁的民居,无不透露着“古朴”二字。

据了解,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内现保存八字桥、广宁桥、东双桥等六座古桥。八字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宁宗嘉泰年间。据《嘉泰会稽志·桥梁》记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200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我就要离开绍兴了,无论如何也要赶来看一眼。一想到或许南宋诗人陆游也走过,就像一次‘穿越’。”游客景女士说。

游客眼中的“诗与远方”,在绍兴儿女心中“只道是寻常”。作为当地居民往来的必经之路,八字桥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一位老爷爷推着自行车缓缓从桥上走过。“我几乎每天从这桥上走,在游客看来,八字桥是景点、文物,可在我眼里,这就是我家门口的一座桥,已经走了几十年了。”

以前这里市政基础薄弱、违章搭建较多、居住密度偏高,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非常高。在此背景下,越城区提出“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架空线入地、增设室内卫生设施、实施雨污水分流等基础设施改造,实现部分人口外迁疏散,全部传统建筑得以保留。

“历史文化保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城市更新应该是有机的微更新,要让原住民住得下、住得好、住得久,而不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疏散、大拆大建。”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街浓缩市井烟火

绍兴古城里,有一条烟火气十足的老街,成为网红打卡地,那便是仓桥直街。

仓桥直街在宋代因粮仓而得名。当时府衙在此地建造粮仓,以储粮备荒。渐渐地,仓桥直街从粮仓之地变成居民繁衍生息地,河道(老桥)、民居、街坊三部分糅合在一起。总长1.5公里,串联起越子城、石门槛、前观巷历史文化街区。2003年,仓桥直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被称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

这条街究竟有何与众不同?

走进仓桥直街,幽幽的青石板路向前延伸,街道两旁是绍兴特有的台门建筑,黄酒奶茶、黄酒咖啡等特色饮品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在绍兴,仿佛“万物皆可黄酒”。

绍兴黄酒的酿造历史悠久,在宋朝,饮酒成为文人雅士们重要的生活消遣。当时绍兴黄酒名品迭出,出现“城中酒垆千百所”之盛况。随着历史发展,绍兴儿女用智慧探索出黄酒的更多可能,让古酒酿出新韵。

黄酒飘香、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这是如今的仓桥直街。然而,这条街并非一直如此。

“2001年以前,由于建成年代久远,许多民房已破败不堪,乱搭乱建破坏了老街本有的空间肌理,河道水质和卫生状况更是堪忧。”市名城办工作人员回忆说。

2001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浙江省政府批准,仓桥直街作为试点先行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2017年,仓桥直街完成历史性转身,从宝珠桥至石门槛段成为步行街。2022年,对仓桥直街进行了“微改造”,通过青石板铺装延伸至南段,贯通越子城、石门槛与前观巷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绍兴“一城一桥三故里”整体发展框架中的关键节点。

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为了守住仓桥直街的“老味道”,绍兴市作出了许多努力。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味的“旧”或者一味的“新”,要把“新”与“旧”充分结合,始终坚持把“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作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践的指导原则。

如今,市井的生活从老台门“吱呀”的开门声中苏醒,络绎不绝的人从仓桥直街走过,市井情与烟火气在这里交织交融。仓桥直街作为绍兴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成功实践,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将在这里继续……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2.02 记者 颜晗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