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提出的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全面响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对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住建”工作要求,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大力推进天津“数字住建”建设,以天津“智慧住建”平台为基础,构建大系统融合、大数据慧治、大服务惠民、大平台支撑的天津“数字住建”体系。
2024年,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将“数字住建”建设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紧紧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条主线,紧扣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大工程”建设,以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驱动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助力美丽天津建设。今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天津市“数字住建”信息化平台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2022年,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便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牵头、领导班子成员参与的信息化工作专班,组织开展天津“数字住建”平台建设。经过两年的建设,至2023年年底,通过梳理打通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部业务流程,构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高效治理体系。一是以业务管理为单元,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汇集、升级、开发前后台功能模块94个。二是建成集政务管理、行政审批、社会服务和视频监控等服务全行业、全市域的一体化平台。三是以国产化技术为支撑,构筑安全支撑体系,实现住房城乡建设业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保障数据分级共享、安全有序。四是形成全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空间矢量数据库,构建以单套住房、单段管网、单个企业为最小单元的住建数据底座,形成建筑、小区、社区(园区)、城区“数实孪生”。
形成空间“一张底图”
筑牢“数字住建”三个底座
通过“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首次摸清了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家底”,形成了反映全市城乡房屋建筑以及重要市政设施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海量数据。
一是构建房屋编码库。依据国标、行标和地标,结合天津实际,制定《天津市数字住建资源数据标准》,引入一房一码机制,制定“区、街道、社区、小区、房屋、单元、户”七个层级的房屋编码规则,对新建项目自施工图审查环节全部赋码到幢,预测绘环节赋码到单元、套,形成建筑单体的矢量落图、一房一码、一码串联和一图汇聚,形成房屋的唯一“身份证”。
二是构建数图结合、数实孪生、动态更新的住房城乡建设基础库。建立以单幢房屋、单条道路、单段管网为最小单元的空间数据底座,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房屋编码、统一空间坐标等要求,形成全市精确到套的房屋建筑立体大数据。指导各区以城市体检为载体开展“灾普”数据更新工作,完成全市房屋建筑图形数据更新。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实现政务审批、质量安全监管、竣工交付和房屋日常维护全生命周期的专题业务图层动态更新。
三是构建条块结合的业务数据库。打造一体化业务数据库,结合数据库功能规划,划分为业务层、主题层、专题层。在业务层,涵盖全委各处室的房屋建筑全部业务,形成横向到边;对每一个业务形成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小区(园区)、家庭(企业)的全链条贯穿,纵向到底。在主题层,汇聚业务办理结果,形成高质量的成果明细主题表,串联现有63个模块上下游业务,同时支撑下一步计算大数据专题指标。在专题层,形成一、二、三级分层指标体系,从行业宏观、指标分类、微观的不同层级辅助领导决策,形成层层钻取、逐级深入的展现形式。对于各区用户,通过应用和数据授权,形成块状管理,打造区级指标画像。
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个闭环”
服务建筑业三大环节
通过行业和产业梳理,将工程建设项目分为勘察测绘设计咨询、工程建设以及房屋管理保障三大环节,通过高效整合业务模块,构建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把各个分散的管理环节整合为一个管理闭环,确保从项目孕育到终结的每一步都相互协调、支持,提高管理的整体性和统筹性。
一是立项阶段的勘察测绘设计咨询,从勘察、设计、监理、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的招投标,到施工图审查(包含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节能、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等)以及正在推动过程中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辅助审查、城市更新方案深化,通过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为工程建设前期提供设计审查咨询、为实现智能建造提供前期的设计保障。
二是建设阶段的工程建设,从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登记、质量安全监管,到销售许可审批、资金监管、竣工验收等环节,均已实现贯通式的管理,打破了过去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的串联、落图、编码和信息共享。其中,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通过“实景三维+BIM+图表”的方式,接入工地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沉降监测等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实现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可视化管理与分析。
三是运维阶段的城市运管服务,覆盖物业管理、维修资金、城市体检、房屋安全监管、老旧小区改造、住房保障管理等多个环节。通过高效整合这些模块,构建了系统、全面的存量房屋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旨在确保居住环境的安全与舒适,加强房屋结构安全监管,推动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同时,该体系还涵盖绿色能耗管理、历史文化保护及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以推动节能环保、文化传承和农村地区房屋安全水平的提升。
打造数据分析“一座平台”
助力行业管理三种需求
基于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海量数据,深入挖掘,对天津市经济运行、房地产市场、工程建设等行业市场管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多级数据指标体系,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继而产生更广泛的业务需求。
一是经济分析需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通过投资增速对比、投资方向分析,精准把握资金流向,判断工作重点方向。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实时监测项目进展、工程质量、安全状况等,利用数据技术分析市场供需关系,预测市场走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研判、态势感知、监测预警,提升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力,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质量安全监管需求,在工程建设阶段,依靠远程管理可视化、项目数据空间化、过程进度台账化,通过分析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人员、安全数据,能够提供及时的风险预警和主动监管。在房屋管理阶段,将风险隐患房屋数据做好区域分布,统计利用移动设备开展日常巡查以及上报问题处理情况,并在图上实时反映监管整改成果。
三是城市智慧管理需求,通过将城市体检、城市管理、能耗监测等基础数据库和人口、建筑、用地情况相结合,形成数据叠加效应,将采集成果在“数字住建”上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可视化,生成体检“一张图”。对综合的指标结果开展数据分析和评价,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并在图上实时跟踪监管整改成果。
构建安全支撑“一套体系”
做好数字化应用三方面防护
“数字住建”平台是全面应用自主可控技术的综合性系统平台,实现平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动态防御,确保系统网络和数据安全。
一是构建平台环境防护,平台建设全部采用国产化硬件和软件。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安全软硬件全面采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化产品技术应用,通过不断完善调优,既保障平台使用,又为国产生态健康发展创造应用场景。
二是加强用户使用防护,构建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部署网络探针实现网络访问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网络安全态势。客户端配合零信任SDP安全访问系统,实现用户对平台的安全访问与安全保障。
三是实现数据传输安全防护,搭建内网和政务外网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网络架构。实现政务外网、政务互联网、物联网互联互通,有线网和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专网协同互补的网络体系,最终形成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小区(园区)、家庭(企业)“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管理新模式。
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
努力实现城市“数实孪生”和“数字住建”
一是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服务生态韧性宜居城市建设。以城市CIM(城市信息模型)为基础,协调国土规划、人力社保、园区运营、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等数据接入,实现基础地理信息与时空信息的有机融合。打造具备数据汇聚管理、三维可视化、模拟分析等能力的城市运管基础平台,促进生活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三网融合。
二是实现数字化赋能,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数字住建”要求,以数字化促进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进行流程化再造,实现全链条赋能。坚持自主可控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国产化BIM建设,提升国产BIM、CIM市场应用水平,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促进产业生态多元化发展,为产业生态注入新活力。
三是打造数字温床,实现行业产业场景击穿。从顶层设计、数据挖掘、算法优化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升“数字住建”平台功能,不断创造新的数字化业务场景,做好与政府部门、产业相关单位的协同对接,助力探索人工智能和数据模型的专业应用,将“数字住建”推向深层次应用,形成一批协同好用的全国性标准化产品,服务整个产业发展。
天津“数字住建”工作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在全国同行的帮助下,努力实现政府、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学习其他省市先进经验,不断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为天津城市“数实孪生”和全国“数字住建”贡献力量。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12.24
版权所有:北京指尖墨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