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信息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信息 > 正文

天津:扎实推进民心工程 奋力书写惠民答卷

更新时间:2024-12-26 13:55:46点击次数:9946次字号:T|T

民之所向,政之所指,实施民心工程是天津市对百姓的庄严承诺。今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在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下实功、强实干、创实绩、求实效,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加快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 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

今年以来,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根据新形势,采取优化政策、搭建交易平台等举措,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推进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完善“市场+保障”体系,有力满足了不同群体住房需求,推动了住房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天津市适应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积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先后4次优化房地产政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特别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作出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提出“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新增”等一揽子政策后,天津市迅速贯彻落实,于10月16日印发文件,全面取消了购房限制性措施,住房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积极搭建房地产市场交易平台。成功举办春季、秋季线上线下房交会,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置业平台,促进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串联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1~11月份,天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增幅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三,高于全国平均值12.3个百分点;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在去年同比增长20.9%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维持高位,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增幅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二,高于全国平均值13.8个百分点;全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在70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五。全市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态势。

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坚持“人、房、地、钱”联动,编制城镇住房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住房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形成更加完备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

稳步下放新建商品房销售许可职能,有序推进和平区现房销售试点工作,逐步向蓟州等区下放新建商品房销售许可职能,推动属地履行房地产市场监管职责。不断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对预售资金监管银行开展年度评价。

此外,全面启动房屋体检等城镇房屋安全管理改革。

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隐患

坚持“保交房、保稳定”,坚决打好保交房攻坚战。组织各区加强调度,使更多住房及时交付,切实保障购房群众合法权益。商品住房的及时交付稳定了各方预期,提振了房地产市场信心。

积极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推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有效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交付。

大力实施“三大工程”

锚定政策制定和项目落地两件大事,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坚持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印发实施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实施方案,制定年度计划,开展项目筛选,丽水苑、福安大街站地铁上盖、北塘街等一批项目开工,稳步推进存量住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全年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超过7000套,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租房补贴4.66亿元,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242套(间),累计筹集9万套(间),竣工4.95万套(间),已运营3.75万套(间),多渠道保障城镇住房困难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印发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方案,全市17个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借款支持,19个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并于年底全部开工,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竣工328户,1406户农房灾后重建全部完成,有效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通过创新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机制,精准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保护传承历史风貌建筑,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提升街区魅力,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路径,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大事,探索创新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工作,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更新,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方法上,坚持无体检不更新,探索建立“城市体检发现问题、城市更新解决问题”的闭环工作机制,在项目谋划阶段就开展全面细致的体检评估,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着力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因地制宜,补齐养老、托育、社区商业等基础设施短板。

内容上,聚焦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工业遗存、风貌建筑、闲置空间等存量资源价值,围绕盘活存量进行积极探索,利用“沉睡”资源打造停车场、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等,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将城市更新作为提升城市业态、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分类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聚焦天开高教科创园、金融街、京津同城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推动土地、工业、商业、学圈、轨道上盖、风貌建筑等各类资源盘活更新,审定招标综合片区类城市更新项目29个,美术学院、先农大院、第一机床总厂等19个项目启动建设。

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75个,打造完整社区样板32个,创建“红色物业”小区27个,持续提升小区宜居性。

推广城市体检模式,探索“深化城市体检工作制度机制”国家试点工作,不断更新完善体检指标库,建立常态化群众参与机制,从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六个层级,系统查找群众身边难点堵点和城市发展短板弱项,城市体检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天津市召开城市体检工作现场会,推广“城市体检发现问题、城市更新解决问题”的天津经验。

推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制定出台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风貌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方案,依托小洋楼、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民园西里等老建筑打造文艺青年聚集地,推出“赶巷子”创意市集,吸引30余个文创餐饮品牌落户,打造了庆王府等一批网红打卡地,877幢历史风貌建筑成为城市名片,127幢小洋楼通过招商引企重新盘活利用,实施26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工程,推动历史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有机融合。

在河东区一机床总厂项目中,深度挖掘建筑文化、工业文化资源,对苏联专家楼、金一、金二车间等老厂房进行原貌保留,引入车床博物馆、工业风咖啡馆、数字机床设计研发机构等新业态,成为全市工业历史展示窗口,促进区域休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河西区柳林片区项目,深度挖掘第二工人疗养院上世纪50年代“民族式”建筑特色,以“微更新”方式提升改造,呈现其历史发展印迹。引入展览展示、创新创业、创意市集、产业论坛等服务主体,打造“产业运营服务为主、企业办公为辅”的新型产业互动空间。

河北区美院片区,以艺术美学为引领,营造“艺术范、街区感”的丰富多元、雅致有趣的美好场景。重点打造邓颖超在女师陈列馆、曹禺与近现代话剧博物馆、天美艺术空间等,形成美院特色的微博物馆群。

和平区先农大院,在强化风貌建筑保护的同时,坚持无运营不更新理念,引入万达设计师酒店、棉里创享空间等多种业态,打造洋楼生活轻享体验区,推动五大道地区业态整体提升。

这些项目都是通过小切口、微改造,保护建筑原貌,引入新业态,为老建筑带来新气象,也提升了街区活力。

聚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全面铺开智能建造试点,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智慧住建”水平,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安全监管,完成自建房安全整治,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引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全面铺开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多领域遴选61个智能建造项目、620余万平方米开展试点,评选第一批示范项目,推广先进经验。拓展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征集新技术新产品38项,全力支持智能建造创新应用。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遴选出智能建造试点企业93家、示范企业20家,建立咨询、设计、施工、运维联动模式,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推进智慧工地监管、工人实名制等系统建设,服务推动建筑业数字化升级。

实施城乡建设领域“双碳”行动。2024年度,全市累计开工民用建筑面积1415万平方米,全部执行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新开工装配式建筑863万平方米,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支持中新支持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国家绿色示范区升级版,有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创新驱动,成立各类专家委员会,逐步健全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持续加强与新加坡交流合作,成功举办首届中新绿色低碳发展论坛,深化中新绿色低碳领域合作,组织开展新津双向驻岗实训,推动双方人员深度交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发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10项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以及住宅设计标准等30项地方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着力提升“智慧住建”水平

今年以来,天津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上线运行“天津智慧住建平台”,整合住房城乡建设系统61个分散系统,形成63个管理模块和51个服务模块,实现项目全市域、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设荣获2024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以OA办公系统为载体,建立政务管理、行政审批、社会服务和工程监控一体化平台。

以灾害普查数据为基础,完善数据采集更新应用机制,形成“数字孪生”数据库,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撑。

搭建多类型网络协同互补体系,形成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市、区、街镇住房城乡建设管理新模式。

坚持强化安全监管

持续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一栋一策”制定整治方案,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361栋经营性自建房以及2.5万栋非经营性自建房,已全部实现整治销号或落实管控措施。

认真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扎实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推动防范施工破坏地下管线、消防设计审验等专项整治,加强对房屋市政工程、城镇危陋房屋等敏感场所的汛期应急管理。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一般社会投资建设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取得施工许可,平均审批用时由390个工作日压缩至40个工作日,审批办理成本大幅降低。

大力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开展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评标专家专项清理,联合司法机关协同打击违法犯罪。推行“评定分离”评标定标机制,制定工程招标评标办法、专家库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招标人内控机制,保障建筑市场公平公正评标定标。

民心工程是民生工程,关系百姓的安危冷暖。随着一项项民心工程落地落实,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好办优,天津市人民群众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人民群众乐享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景变成生动喜人的现实图景。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12.25 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