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绿迎春 城市焕新
更新时间:2025-03-18 17:01:12点击次数:9422次字号:T|T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植物生长旺盛期,也是苗木养护管理的关键时节。河南、陕西等地通过补植补栽、实施精细化管护、增加新品种等措施,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品质,为市民营造更优质的视觉环境。
补植补栽精准“填空”
河南省新乡市组织园林绿化技术人员对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及街头绿地进行系统性排查,重点针对冬季极端天气及人为因素导致的绿地斑秃、植被密度不足等问题进行详细记录。依据排查结果,科学编制补植方案,精选适应本土气候与土壤条件的优质花灌木种,兼顾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严格执行绿化养护技术规范,采用专业工具精准控制树穴规格,保障根系发育所需的空间。通过规范栽植、分层覆土、浇定根水等标准化流程,有效提升苗木成活率。补植补栽后,原本斑驳的绿地重焕生机,花卉绿植搭配有序,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行道树缺株断档不仅破坏景观连续性,还会降低生态功能。陕西省西安市绿化管理部门以“系统排查、精准修复、提质增效”为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管辖道路开展全域覆盖式摸排,建立包含缺株断点定位、死株成因分析、生长势衰弱树木评估的动态数据库,实行“一路一方案”差异化管理。在树种配置策略上,既保持道路景观连续性,又优选兼具适应性、抗逆性及固碳释氧能力强的乡土树种。针对树穴土壤板结导致根系发育不良问题,采用“深层松土+有机肥+保水剂”三位一体复壮技术,为树木成活打好基础,多维度改善树木生长环境。
山西省运城市开展春季园林绿化补植补栽专项行动,园林工人严格按照“五步栽植法”规范操作:拆除固土绿布、精准定位树坑、分层填土夯实、支撑杆加固防风、修筑规整水圈。据管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补植特别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红叶石楠和樱花树,后续还将在桥洞西北角增植丛生紫薇,通过科学配置彩叶树种与开花乔木,打造层次丰富的景观节点。为确保栽植质量,园林部门采取“双保险”措施:一方面实施“三水定根”养护方案,未来10天内根据土壤墒情浇灌三次定根水;另一方面采用长松木支撑体系,有效应对盐湖区域多风气候。园林工人王师傅现场演示时介绍说:“每个树坑都要量体裁衣,土球直径与坑径需保持1:3比例,分层回填必须捣实,这是保障成活率的关键。”
精细养护提升效果
补植补栽是起点,精细养护是关键。为进一步提升城区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全面开启“绣花式”绿化管养模式。
施肥是唤醒植物活力的关键一步。针对早春开花的樱花、海棠等乔灌木,钱塘区科学配比磷钾肥,促进乔灌木花芽分化。依据植物生长周期实施差异化营养补给,为绿化植物积蓄能量。结合天气及土壤墒情,采取“细浇慢浇、浇足浇透、应浇尽浇”的工作措施,确保灌溉不留死角、不留空当。通过对辖区内道路绿化、公园广场等区域的全面浇灌,有效缓解苗木缺水问题,为植被返青萌芽提供充足水分保障,确保每一株苗木都能得到精心呵护。
随着气温回升,害虫卵开始孵化,病菌孢子也“蠢蠢欲动”。钱塘区采取“预防性消杀+靶向治理”策略,通过分片巡查,建立苗木健康档案,精准锁定病虫害区域。采用喷石硫合剂、修剪病损枝、涂抹植物伤口愈合剂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构筑立体化生态防护网。通过开展“网格化”绿地巡检,全面排查绿地现状情况。把握土壤墒情的良好时机,实施“微创”养护,有效提升绿地景观效果。
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每年3至4月,姹紫嫣红的簕杜鹃装点了城市空间。景观效果的呈现离不开系统化的养护管理,其中,科学修剪是关键环节。
禅城区簕杜鹃栽培以紫花、红花品种为主,具有花期持久、色彩浓烈的特点。当前正值养护关键期,禅城区城管部门自3月11日起启动立体绿化专项修剪工程,覆盖绿景西路、季华五路等主干道的天桥及隧道顶棚,总长度约3万米。本次修剪实施差异化策略:对已过盛花期的紫花品种进行重剪,疏除细弱枝、病虫枝,优化冠幅结构;对正值花期的红花品种采取轻剪延长花期的措施,待花后实施整形修剪,促进侧芽萌发。修剪严格遵循“三疏三密”原则,确保植株通风透光、养分集中,既提升观赏品质,更为后续花芽分化奠定生长基础。
绿化带迎来“新住户”
三月蓉城,春意渐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四川省成都市的街头绿地迎来了一批“新住户”——粉色的藏报春舒展着娇艳的花瓣,轻盈绽放;羽叶报春则以精巧雅致取胜,如繁星般点缀枝头的花序与羽毛状裂叶相映成趣。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搭配方式,丰富了市民的观赏体验。经适应性选育,两个品种在抗逆性及观赏周期上均表现优异,有效拓展了城市花卉应用维度。
同期推广的岷江百合作为本土特色品类,以其高达2米的挺立茎秆与白色花朵形成独特景观。现已完成三环路、天府大道等主干道种植,预计5月中旬进入盛花期。相关负责人表示,选用岷江百合,旨在通过地域性植物实现文化符号的景观转化,强化市民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丰富了城市绿地的空间层次。
近年来,成都市搭建研究应用中心,孵化乡土特色花卉植物,在抗病性、花色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上取得突破,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园艺植物基因库。“这些新花色比往年更鲜艳持久。”市民张女士欣喜地说,“听说都是咱们本地研发的,既美观又能适应气候,非常好看。”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3.18 盛卿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