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读懂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更新时间:2025-04-02 12:35:19点击次数:9511次字号:T|T
2025年1月,受安徽省相关单位委托,我们系统梳理了2019年以来安徽省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在总结复盘安徽省工改工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见证了“审批马拉松”向“服务加速度”的蜕变,感受到这场改革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的澎湃动能。
翻开这篇安徽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故事,我们能读懂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一、市场的深切期盼
2013年1月,时任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基于亲身工作经历,绘制出一幅长达4.8米的投资项目建设审批“万里长征图”,形象展示了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复杂流程:需经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仅审批所需的时间达799天……
这幅行政审批“万里长征图”的横空出世,揭示了传统审批模式中存在的部门壁垒、流程冗长、材料重复提交等问题,表达了市场主体对于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的强烈愿望。
二、破冰的试验田
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改革在16个省市悄然启动。
广州市率先将审批流程整合为“立项用地—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探索“集装箱式审批”;北京市推出“多规合一”平台,20多个部门共绘“一张蓝图”;上海推出了“一网通办”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将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了85%,企业办事从“马拉松”变成了“百米冲刺”。这场改革风暴中,16个试点省市争当“排头兵”,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试水“联合审图”,把消防、人防等技术审查从串联改为并联;推出“标准地”改革,企业拿地时就知道能耗、环保等指标要求……
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场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难、审批慢的情况得到大大改观。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到在全国全面推开改革,我国已基本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审批时间由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120个工作日。改革还让工程建设审批环节大幅减少,各地不断精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和条件,全流程审批事项压减至平均66项。
三、安徽省的实践
2019年5月起,在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指引下,一场关于“如何让工程建设项目跑得更快”的改革试验在安徽拉开序幕。五年间,从江淮平原到皖南山区,各地用智慧和胆识书写了一本厚厚的“改革手记”。翻开这本手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跃然纸上……
“魔法地图”:从迷宫到直道
“以前办手续像走迷宫,现在有了‘导航’”。芜湖某汽车制造基地的负责人老张感慨。2019年,他第一次跑审批,带着半人高的材料辗转七八个部门,盖了二十多个章,耗时近半年项目才得以动工。而2024年,当他为新项目报建时,工作人员递给他一张“审批流程图”——本项目专属审批路线,红黄绿三色标注着关键节点。
老张举着手机展示“皖事通”平台的实时进度条,“就像点外卖看配送轨迹一样清楚。”这就是安徽省2022年起开始推行的“一项一策”改革,依托“一项目五清单”,生成这张“魔法地图”,正是芜湖将审批流程从平均200天压缩至50天的秘密。
“项目管家”:从跑腿到护航
2024年落户合肥高新区的迈睿思呼吸类医疗设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一天之内同步取得《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较合同约定时间提前近70天,这得益于合肥高新区“项目管家”团队的高效服务。
改革不仅是流程优化,更是服务理念的重构。合肥市组建的“项目管家”团队,从立项阶段即介入,提供全流程代办服务。过去四年,高新区的“项目管家”累计服务超两百个重点项目,企业称他们为“审批赛道的领跑员”。
这些故事背后,藏着同样的密码:把企业的“时间焦虑”变成政府的“创新动力”,让“不可能”成为“新常态”。正如一位老审批人所说:“改革不是删掉几页纸,而是重塑一套让时代满意的答案。”
四、永远在路上的改革
2019年5月,安徽省按照国务院部署,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导向,加大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力度,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指导各市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各市持续精简事项、优化流程、规范服务,切实提高审批效能。经过四轮精简优化,安徽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精简至现行的75个,单个项目平均办理事项压至33个,政府投资类房建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55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类房建项目压缩至50个工作日。
在完成实施方案既定任务的同时,省内各市勇于创新,探索出“一项目五清单”、全程帮办代办、集成服务工作室、“四有”服务窗口、“三个一”联合验收、“拿地即开工”、分阶段施工许可、预验即试产、验收即发证、交房即拿证等一批典型经验,受到部省及企业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但改革者没有停下脚步——
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持续推进,目标是全面无纸化报建,审批结果全面实现电子证照;
全生命周期数据归集共享机制正在构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环节各系统之间数据全面共享是下一步的目标;
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企业资质智能化辅助审批、违法建设智能管控、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智慧工地协同监管、信用联合奖惩……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推进管理模式迭代创新;
而各市不断完善的工程审批系统,正像精密咬合的齿轮,推动着安徽建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这场改革的本质,是一场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革命。从“万里长征图”到“一键通办”,变化的不仅是审批速度,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对市场诉求的回应,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勇气。正如某改革亲历者所说:“我们不是在删减审批事项,而是在重建政府与市场的信任契约。”
改革没有终点,唯有接续奋斗。
五年来,安徽用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换来了市场活力的迸发、营商环境的跃升。未来,安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故事,必将在攻坚与创新中续写新篇。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在这片敢为人先的土地上,我们期待更多“安徽速度”惊艳时代。
摘自 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5.04.01 安徽省招标集团投资咨询研究院政务咨询研究团队
安徽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