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博物馆:方寸之地 邻里共筑
更新时间:2025-04-17 17:39:14点击次数:9169次字号:T|T
近年来,四川成都、广东广州等地打造社区博物馆,通过收集、展示与社区历史、文化、生活相关的实物、影像及口述资料等,构建社区记忆的文化空间,让年轻一辈知道自己的来处,让年长一辈有记忆的归处。
传承茶马民族文化
“这个扁担的两头附有尖锐的铁器,既可以当扁担挑东西,又能作武器防身,是当时马帮的主要生产生活用具……”走进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曼连社区博物馆的普洱茶马文化展厅,讲解员正为前来参观的居民讲解展台上老物件的故事。展厅内,昔日马帮使用过的物件安静地陈列摆放着,这些物件虽没有了往日的光泽和色彩,却充满了岁月的记忆,将古道上发生的一个个马帮故事娓娓道来,把居民带回茶马古道上的那段茶香岁月。
普洱茶马文化展厅于2023年5月建成,是曼连社区博物馆3个文化展厅之一。展厅共有两层,共计约500平方米,展品主要分为民族服饰、文字典籍、生产生活器具和不可移动文物四个类别,合计展品850件。展厅内大部分展品由社区居民共同收集,从生活器具到文字资料一应俱全,再现了曾经马帮商队贸易的繁荣景象。
“我们的初衷就是要把居民身边有文化、有价值的展品集中展示出来,保护和传承茶马民族文化精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把展厅打造成茶马民族文化研讨、调研座谈活动基地,力争通过展厅建设,保护和传承茶马民族文化,发扬茶马古道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意义,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不断丰富文化展品,做好展品维护工作,让社区居民在老物件中寻找记忆,讲好每一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找回“绢麻纺织厂记忆”
在广东省广州市绢麻纺织厂旧址上建起的绢麻社区里,有一座“绢麻社区博物馆”,其中的藏品均来自社区里原绢麻纺织厂职工多年的收藏,搪瓷杯、毛巾被、充满岁月痕迹的荣誉证书……仿佛把人们带回了曾经的广州市绢麻纺织厂。
2019年,绢麻社区根据社区地域特点和人员构成,打造绢麻社区博物馆,为社区找回“绢麻纺织厂记忆”。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布展,如今走进绢麻社区博物馆,绢麻纺织厂产品、纪念品和老照片等一一陈列在展示柜中,这些凝结着居民记忆的物件,记录和展示了广州市绢麻纺织厂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留住了一代工业人的记忆,也留住了绢麻文化的根。
绢麻社区博物馆门口,一对石狮子格外引人注目。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对石狮子曾经驻守在广州市绢麻纺织厂门楼前。虽已略显斑驳,但仍活灵活现,狮子底座上有一行小字——“桃州苎麻厂赠,一九八五年五月一日”,道出了这对石狮子的来历与年龄。此前这对石狮子保存在天河区博物馆,作为广州市绢麻纺织厂和广州工业历史的见证,如今这对石狮子重新回到了广州市绢麻纺织厂旧址。“绢麻纺织厂是一代人奋斗的地方,绢麻社区博物馆为我们留住了青春。”原广州市绢麻纺织厂的一位员工感慨道。
此外,相关部门也利用建设绢麻社区博物馆的契机,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将博物馆周边打造成了长者乐园。如今的绢麻社区博物馆也承担起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责,内设长者饭堂、老年人日间托老养老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分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一起珍藏“旧时光”
粮票、收录机、荣誉证书……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龙江路吉他广场,有一处特别的“时光印记·微博物馆”空间,这里汇聚了社区居民捐赠的老物件照片,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微型博物馆”。
“这是以前使用的粮票,每张都有不同的额度,衣食住行所需的物品都要靠这些粮票来换。”居民苏阿姨抚摸着照片,全是感触。苏阿姨是老马路社区丰泽苑小区微网格长,得知社区征集老物件时,她将这些照片拿了出来。“这些老物件可以让人回忆起过去,记录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苏阿姨说。
“居民家中的老物件往往被忽视和遗忘。老物件不仅承载着居民的集体记忆,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了重新发掘居民记忆中尘封的“旧物”,相关部门开展了“时光记忆”微藏馆营造项目,发动居民征集老物件,梳理老马路社区发展变迁历程,挖掘社区历史文化。
居民李叔叔带来了自己父亲在抗美援朝期间的老照片,张叔叔提供了自己以前在造纸厂的工作证,刘叔叔拿出了自己的先进车间荣誉证书……仅用一个月时间,共收集老旧物品及照片200余份,建立了“时光印记·微博物馆”,让大家能够亲身感受社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自“时光印记·微博物馆”建成以来,社区多次举办“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寻找‘记忆里的制药四厂’”等主题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社区文化氛围。“打造一个场景,凝结一段时光,让居民在充满回忆的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社区博物馆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汲取精神养分,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推动社区文化传承与发展。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4.17 苏鸢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