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信息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信息 > 正文

“古建书房”——最美的阅读空间

更新时间:2025-05-16 17:50:00点击次数:9375次字号:T|T

近年来,江苏苏州、云南石屏等地积极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路径,将其打造成集书籍阅读、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文空间“古建书房”,同时举办新书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市民游客收获古意与书香融汇的阅读体验——体验历史记忆、阅读休闲与艺术之美。

从百年建筑到园林书房

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锦帆路38号的章太炎故居始建于1932年,俗称“章园”,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章园由3栋民国老洋房组成,整体坐北朝南,清水砖墙、青色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2023年,相关单位对章园开展改造,让百年老宅蝶变为可触摸的“园林书房”。改造者深谙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精髓,在保留建筑原有肌理的基础上,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构空间:老洋房的木质楼梯直直向上,转角处的彩色琉璃花窗恰好框住郁郁葱葱的树木;玻璃幕墙与清水砖墙虚实相映,坐在二楼临窗的椅子上,可以看见假山叠石间的苔痕和一池清水;原本分隔的房间被打通为流动的阅读场域,放置着大量江南文化精品图书以及苏州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改造不是一味地融入仿旧,而是通过古与新的重叠,讲述这座老洋房的历史。我们希望章太炎先生的故事不仅停留在那时,还能融入当代故事,不断生长,走向未来。”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来章园打卡就仿佛走进了苏州园林,透过玻璃彩窗可以看到粉墙黛瓦、曲径通幽,让人瞬间明了古人偏爱“园林书房”的缘由。

改造后的章园不仅有“国学主题馆”“百花书局”传递书香苏州的文韵,还有“国学大讲堂”“古籍传习所”延续章太炎的文心。面向公众开放以来,章园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客,带来国学主题演讲,进一步推进国学研究、传播和文化传承,打造高质量人文空间。同时,为了让非遗文化与老宅更好地融合、焕发新生,相关单位一直在探索举办非遗文化领域的活动。其中,“章园夜校”课程的开设,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走向社会大课堂的机会,他们在业余时间学习缂丝、篆刻、古琴、洞箫等非遗技艺,让更多非遗文化走入生活。

解锁“最美”阅读体验

浓郁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前身为礼查饭店(1959年更名为浦江饭店)的中国证券博物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许多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都萌发于此。如今这里又多了一处被评为上海市“最美阅读空间”的“上海早晨”阅览室,让人在外滩百年建筑解锁“最美”阅读体验。

“上海早晨”阅览室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几步之遥就是外白渡桥,浦江风光尽收眼底。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筑内部保留了浦江饭店曾经的构造,还原了百年前老上海的精致风貌,内部装修和大量灯饰、壁画也是从当时的餐厅沿用下来的。阅览室内共有2000余册图书,涵盖历史文博、证券金融及虹口历史文化特色主题等。

暖色的吊灯、老式皮质沙发、圆拱飘窗、历史老照片相框、木质地板、铺好干净桌布的老式方桌……不同于常见的现代化阅览室,读者在这里可以收获“古色古香”的阅读体验,随手拿起一本讲述海派历史的书,就好似穿越时空,触碰到百年前的上海印记。

此外,阅览室会定期举办“金融+阅读”主题沙龙、“国际文化交流日”等特色活动,还开设了“阅读英语角”。今年4月,参与者以《金融时报》等英文读物为引,在这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语阅读分享会。从金融市场的历史演进到全球经济热点,参与者互相交流见解,现场不时闪现思想碰撞的火花。

藏在古宅里的图书馆

若想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寻一处安静的读书之地,县图书馆古城分馆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不定期开展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心灵栖息之所。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图书馆前身为清道光年间翰林朱淳的故居。朱家是石屏文人世家,“一家同榜三进士”的佳话便源于此。这座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占地840平方米,以中堂为轴,对称均衡,建筑结构精美,尽显石屏民居的独特韵味,如今已蜕变为一座集藏书、阅读、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藏书量达2.4万册,涵盖少儿图书、综合图书、绘本、地方文献等7897种。

古城分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中,阅读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分享自己对文化传承创新、滇南民居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观点,共同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感受阅读文化的魅力。除了读书活动,古城分馆还不断探索,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全民共同关注和参与,营造“一处书香地满城读书人”的浓厚阅读氛围。

古建筑“变身”图书馆后,不仅增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而且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古城分馆兼具阅读、参观游览、研究等功能,具备吸引在地群众与外来游客的功能,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根据古建筑自身的特点以及图书馆的功能,古城分馆设置了地方文献阅读及查阅区、少儿绘本区、自习区、报刊阅读区等功能区,同时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展览、读书会、研学等活动,增强大家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关负责人表示,古城分馆将继续聘请优秀的阅读推广员,联合各单位、学校、企业一起开展读书分享、好书推荐以及领读人等活动;利用每周末的传统文化公益直播,鼓励读者阅读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个人修养;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阅读+研学”的公益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5.15 苏鸢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