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新规实施
目前,北京虽已将疫情防控响应级别下调至二级,但首都疫情防控仍不能松懈。据介绍,北京把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与垃圾分类工作相结合,在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做好了充足准备。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相关部门在《条例》实施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保障《条例》顺利实施。
在组织准备方面,2019年12月,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设立“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联席会议”,由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孙新军任副召集人,58家成员单位主管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专门设立“四组一会”,即综合协调组、重点任务推进组、法治保障组、宣传动员组和专家委员会。各区政府和市级部门把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制订本辖区、本部门工作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
在政策准备方面,一是印发垃圾分类配套实施办法。配合《行动方案》实施,印发了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办法和生活垃圾减量实施办法等配套实施办法,明确各项管理标准、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制订各区生活垃圾源头总量控制计划。二是制订和完善垃圾分类标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两桶一袋)指引(2020年版)》、《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指引(2020年版)》、《密闭式清洁站新建改造提升技术指引(2020年版)》等指引文件,规范全链条设备设施设置、管理和运行,做到方便市民、标识清楚、规范统一。三是制订各行业和领域垃圾分类方案和措施。树立“管行业管垃圾分类”的理念,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制订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市教育委员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制订学校、医疗机构、旅游景区、宾馆、快递行业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措施,要求在各自领域内做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即将出台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加强垃圾分类的相关工作措施,强化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责任落实。
把控源头分类
源头治理,是解决问题的“利剑”。在《条例》实施过程中,北京在做好全链条硬件体系规范运行管理、社会宣传发动、落实相关政策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相关单位和个人源头分类工作,注重调动居民积极性、主动性。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条例》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要按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相关规定投放生活垃圾。
根据《条例》,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共分为10类,涉及城市居住区、农村居住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交通场站、公园景点等区域和单位,分别由物业管理单位或管理单位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发现投放人不按照分类标准投放的,有权要求其改正;投放人拒不改正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在责任范围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指定专人负责指导、监督单位和个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按照相关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保持容器完好和整洁、美观,方便投放人投放生活垃圾。
同时,按照“管行业管垃圾分类”的要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园林绿化局等相关行业和领域主管部门按照制订的方案和管理措施,加强对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监督管理。相关负责人表示,借鉴疫情防控经验,北京将通过落实垃圾分类“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引导单位和个人主动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促进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
增强分类效果
5月1日,北京许多市民发现自己经常倾倒垃圾的地方或垃圾桶“变了样”。有的小区原来设置的一个大垃圾收集桶被换成了几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箱),有的商场换上了新的分类垃圾桶,而且同时张贴了如何分类投放的图示。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4月底,北京设置了垃圾分类桶(站)、分类驿站11.3万余组,共有厨余垃圾运输车1259辆、其他垃圾运输车6412辆,密闭式清洁站、小型垃圾中转站980座,各区正按照市级统一部署和指引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垃圾投放站点运行,统一收集运输车辆颜色、标志标识,并公布单位名称、监督电话等信息,对密闭式清洁站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做到功能齐备、外观标识统一规范,方便广大群众监督。
垃圾分类最终效果如何,不仅需要人们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后端分类处理能力也是保障前端分类成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分类处理能力不足,前端分类就很容易成为“无用功”。据了解,北京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稳步提升,完全可以满足目前垃圾分类处理需求。截至3月底,全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4座,总设计日处理能力达到32711吨。其中,焚烧设施11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6650吨;生化设施2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8130吨;填埋设施1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7931吨。提升分类意识
在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北京市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方案》,制订面向居民和社会单位的指导手册,指导各区、各部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制作挂图、折页、标语横幅等宣传资料,统一宣传培训课件,筹建垃圾分类宣讲团。通过微信、微博等线上方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加大“两桶一袋”家庭垃圾分类宣传,积极与歌华有线对接,利用有线电视开机画面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让宣传直达600万用户家庭;研发完成“垃分宝典”查询小程序,便于市民查询如何分类,目前已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据了解,北京现有垃圾分类指导员两万余人,正在开展社区宣传、现场指导、分类整理、投放监督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常态化,各区将在落实《条例》和疫情防控工作相结合方面统筹考虑,汲取基层治理经验,提前筹划作业人员和监管人员数量、布局方案,把街道、社区力量发动起来,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和落实力度。
北京还将垃圾分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课堂成为各地中小学生在家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4月底,北京首堂垃圾分类网课正式上线,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联手区教育委员会推出的“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线上教育系列课程”登录“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让中小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在家学习垃圾分类课程。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垃圾分类网课之外,海淀区还将陆续制作垃圾分类宣传片、歌谣等系列作品,上传到资源平台供学生学习。今后,还将把这些作品上传到更多公共平台,供普通市民学习。
加强分类监管
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单位或个人还是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怎么办?
目前,北京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执法工作主要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与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现阶段,将以宣传告知、教育整改为主,重点完成对辖区单位和社区投放环节的普查。之后,将重点检查辖区垃圾清运企业,紧盯收运环节中无资质运输、混装、混运、泄漏遗撒等突出问题;检查辖区消纳处理环节和再生资源回收环节,紧盯消纳处理企业未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废品收购场所环境脏乱等问题。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实施后,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工作。10天来,共检查各类宾馆、餐饮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楼宇物业服务企业、商场和超市、居住小区1.5万余家(个),对存在问题的2450家单位进行批评教育、警告和责令改正等处理。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指定专人负责指导、监督垃圾分类工作;未按规定设置并管护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对分类后的生活垃圾进行混装、混运。自5月11日起,北京城市管理执法部门重点对前期已履行告知、警告、责令整改等执法程序,但依然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开展执法处罚,重点查处垃圾混装、混运等10类违法行为。
5月11日,北京市丰台区大成路的一家超市因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收到了罚单。据北京市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现场执法人员介绍,该超市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将面临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这一天,该区域的部分商场、餐馆都接受了生活垃圾分类检查。据介绍,检查主要内容是对5月4日检查中存在生活垃圾混投、混放等问题的单位进行复查。工作人员检查餐馆后厨和垃圾处理区域时发现,有3家店已按照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前期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改正,配备了四类垃圾桶,并按照标准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众人拾柴火焰高。《条例》实施后,“冲锋号”已吹响,北京正动员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抓好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以服务促管理、以机制促行动自觉,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系统性建设。
版权所有:北京指尖墨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