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迎来一周年,垃圾分类已从新时尚变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好习惯。
信息化为垃圾分类提速。作为先行城市,上海大力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采取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在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设备等方式,推动1.3万余个居住区(村)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由15%提高到90%。
近年来,在国家级、部级、省级的政策中,都提出了针对垃圾分类信息化平台和智能硬件产品的建设要求。
围绕政府相关政策要求,浙江联运环境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的思维,自主研发、设计,建立了垃圾分类监管云平台、垃圾分类数据大脑等信息化平台,对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的全过程进行数据化、可视化监管。
同时,利用数据中台支撑前端不同的业务模块,服务于政府、企业与社会,最终达到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目标。
一、上海:分类追踪溯源平台可视化监管
在上海瑞阳苑小区,为实现垃圾分类源头追踪溯源及后端可视化监管,采用了联运环境智能可回收物箱、智能两分类垃圾箱、智能积分兑换机等智能硬件产品。智能设备带有视频监管、信息采集、投放溯源、语音播报、数据分析及智能称重等功能,运用智能化手段引导居民在源头规范分类行为,有效帮助小区破解了误时投放点管理及垃圾分类追踪溯源问题。
同时,所有智能设备接入了联运环境自主研发的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对分类全过程可视化监管及精细化管理。
二、余杭:垃圾分类实现智能高效监管
在杭州余杭,区城管局利用大数据分析为高效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更好满足垃圾分类智能化需求,在联运环境的技术支持下,余杭城管的数据城管系统与智慧环卫、智慧城管云平台一体化运作,重点运用人脸识别、自动定位、智能分类设备称重、满溢报警等核心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垃圾的有源可溯、为垃圾分类及环卫管理决策提供监管及相应的依据,成为余杭区城市大脑智慧城管模块的主要部分。
版权所有:北京指尖墨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